电动车之外,李想又被 AI 刺激了一把。 去年 12 月的 AI Talk 访谈录上,李想首度公开自己要追逐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决心,并称理想汽车的定位是一家 AI 公司,而非汽车公司。访谈结束后,同月,理想同学 APP 正式上线应用商店,从一款车载语音助手,进军 ChatGPT、字节豆包、DeepSeek 等所在的 AI 助手新赛道。 在解释这番转变原因时,李想表示,尽管将汽车之家做成了全球最大汽车网站,但既没有实现自己想要借助新技术改造物理世界的愿景,也因为选择了一个垂直领域,而错过了驶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航道的机会。" 我要选择一个森林,我要做那个森林里最大的。无论多么难,无论需要我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我绝对不止做一棵树了。" 下决心主攻 AI 的李想说道。 对更大成功的渴望,同样是激励李想跨界造车的原因之一。2015 年筹划造车项目时,面对明势资本创始人黄明明 " 你傻呀,汽车之家眼看就要上百亿美元市值的,为什么要退出?" 的疑问,李想回道:" 我可能在有生之年再造一个丰田,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刺激的?如果融不到钱,我自己先掏一亿美元。" 如今,李想对 AI 的追求,又向前迈了一步。据《21 汽车 · 一见 Auto》报道,近期,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成为智能汽车战略新的负责人,李想则腾出精力钻研 AI。 这一幕不免让人想到三年前雷军在小米的人事调整。2022 年底,卢伟冰晋升为小米新一任总裁,统管手机业务,雷军则留出更多时间专注造车。 雷军转变的背后,说不定还有着李想的小小助力。造车之初,雷军曾问过李想一个问题 " 如果我们做汽车,你给我一个建议,只要一个,是什么?" 李想给出的答复是 " 小米车要想成功,你必须 All in ——没有什么其他的,只要做到这一点,小米汽车就会成功。" 借助理想汽车的上述人事变动,李想这次又把这条建议用到了自己身上。 毕竟,All in 的好处已经开始在雷军和小米身上显现。小米首款汽车 SU7 大获成功,就连最近上市的售价约 53 万元的 SU7 Ultra,也迎来爆单,从而助推小米市值攀升至万亿港元以上,雷军更是短暂坐了坐中国首富的宝座。 但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一招不慎,多线作战下的李想,未必不会重蹈贾跃亭式覆辙。当时,就是因为同时押注手机和汽车等多条烧钱业务,贾跃亭还没等来乐视 " 生态化反 " 时刻的到来,就被迫在资金暴雷之下远遁美国。 同时推进电动车和 AI 大模型两大烧钱项目的李想,也不得不需要直面外界对其资金承受能力的拷问。 最新一季财报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理想汽车现金储备 1065 亿元(约合 152 亿美元)。这一现金体量,在一众国产造车新势力中还算得上可观,但放在大模型领域,就多少有点不够看了。 北京时间 3 月 4 日,大模型明星创企 Anthropic 宣布完成新一轮 35 亿美元融资,总融资额来到 182 亿美元。同类对手的 OpenAI,迄今总融资额更是超过 200 亿美元。 就当外界好奇李想该如何像造车一样,重演花最少的钱,卖最多的车一幕时,DeepSeek 在 2025 年初的爆火,对于李想来说,无疑是一种正向的激励。 DeepSeek 以不到 OpenAI 十分之一的成本,就做出足以媲美后者旗舰模型的表现,犹如安徒生童话故事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当火柴被划着后,有些人看到了真相,有些人看到了幻象,李想更大概率将是前者。 A ChatGPT 掀起的 AI 大模型风暴,不仅刮向了科技大厂,同样席卷到了汽车圈。在互联网公司高喊 " 所有应用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 之后,李想在汽车圈做出了响应,并进一步发酵成 " 今天每一家企业都应该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 为了跟上 AI 步伐,除了亲自使用各家公司的 AI 助手之外,李想还在内部组建了研究团队,每周参加四到五次 AI 会议,学习行业最新论文,并听取不同团队关于 AI 的最佳实践。 在李想看来,OpenAI 定义的第三阶段(智能体)与自动驾驶定义的第四阶段(L4 级别自动驾驶),会在相近时间点交汇,并合并到统一架构 VLA 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即视觉 - 语言 - 动作模型)上。届时,不同的企业将汇入同一片赛场。 但在奔向这一时间点的路上,一些资金实力跟不上的公司,已经主动选择放弃追逐 AGI。1 月份,AI 六小虎之一的零一万物,正式放弃对超大模型的预训练,创始人李开复更是判断道,大模型已经进入到大厂游戏阶段。 维持汽车产品竞争力之余,双线作战的李想,还能有多少资金投入 AI 大模型的研发迭代,无疑令人生疑。 更重要的是,烧钱实现 AGI 的理想主义,多少有些背离李想在汽车业务上的现实主义成功方法论。 一众造车新势力中,李想表现得都更像一个现实主义者:一起造车的李斌、何小鹏,坚定选择纯电路线时,李想宁愿冒着得罪投资人的风险,也要讨好用户,全力押注增程路线,解决后者的续航焦虑;其他家都开始推出轿车后,李想仍在坚持主攻 SUV 这一最大细分市场。 得益于李想的现实主义选择,在其他新势力仍年均亏损几十上百亿的情况下,2023 年,理想率先实现了盈利,还一下就盈利了一百多亿,并将这种盈利状态持续至今。 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也使得理想一度被贴上了 " 抠厂 " 的标签。流传的段子提到,投资人去常州参加理想 ONE 的发布会,还要自己掏住酒店的钱。与之对比,同样是旗下首款车型亮相,2017 年 12 月蔚来 ES8 发布会上,前后动用了 8 架飞机,60 节高铁车厢,19 家五星级酒店,招待到会的供应商、媒体,和预订用户。 正当外界搞不懂李想还能如何抠抠索索做 AI 时,DeepSeek 的出现,无疑给外界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李想策略转变的窗户。原因也很简单,既然 DeepSeek 都能用更少的资金,训练出世界一流的大模型,当下比 DeepSeek 更有资本的李想,理论上同样有花小钱把大事办成的可能性。 B 理论毕竟是理论。回归现实,李想在追赶 AI 之外,还需要将原本就不富裕的研发资金,分润给当下的汽车核心业务,后者不仅远未到高枕无忧时刻,而且所需的研发开支比以往还要更大。 就连坐拥全球第一车企特斯拉的马斯克,在决定杀入 AI 大模型后,考虑到资金和人才问题,也放弃了直接在特斯拉内部另起一摊的打算,设立了独立公司 xAI。 但相同的处境是,李想和马斯克都在遭遇汽车销量下滑的危机。去年四季度,理想月平均交付量达到 5 万辆以上,进入 2025 年,1-2 月交付量分别只有 29927 辆和 26263 辆。 销量下滑的一大原因,离不开理想现有车型产品竞争力被削弱的现实。靠着提前押注增程式,外加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的车内配置,理想汽车直击中年奶爸用车痛点,并一度成为新势力中的月销冠军。 但从去年底开始,月销冠军的宝座,开始被后起的小鹏抢占。增程式和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的产品特点,也不再是理想独属,华为、零跑、阿维塔、智己、吉利等越来越多汽车品牌开始摸着理想过河。 思考如何提升增程车型的竞争力之外,李想还需要打好一场纯电车型的证明之战。 近期,理想预告首款纯电中大型六座 SUV 理想 i8,计划于 2025 年 7 月发布,届时理想将构成 i 系列、L 系列和 MEGA 三条独立产品线。 原本按李想计划,2024 年下半年,理想就会推出三款纯电车型,分别对应增程系的 L7/8/9。但随着 2024 年 3 月份首款纯电车型 MEGA 的失利,纯电车型延后到了 2025 年发布。 2024 年一季度财报会上,李想给出了延后的两个原因,包括尚未建起足够的充电站(对比特斯拉,最少建成 1900 座超充站),以及没有足够的新展厅。 官方信息显示,截至 2025 年 2 月底,理想建成 1873 座超充站落地,拥有超 1 万根充电桩,到 2025 年底,超充站数量将扩大到 4000 座。 无论是扩展展厅面积,还是持续扩建充电网络,这都需要李想提供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来支撑。 相比车型改款和超充站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等待李想的更大规模且更重要投入,还有智能驾驶。 眼下,智能驾驶正进入新的竞争周期。去年还是人无我有的高阶智驾功能,进入 2025 年,随着比亚迪、吉利等车企打出技术普惠的口号,正变成人人皆有的标配。 好不容易在过去一年追赶上行业第一梯队的理想智驾,想要保持技术体验的先进性,无疑又要开启新一轮投资期。 2023 年 9 月的秋季战略会上,李想就曾自我反思道,智驾应该提前半年全力投入,也就是从 2022 年中,而不是 2023 年初才开始上强度。 特斯拉去年初上线的端到端智驾新范式,成了理想智驾弯道超车的契机,到 2024 年底,理想内部已经达成一项新的共识,即智驾体验将成为理想汽车的核心能力。 " 没有 10 个亿美金的净利润的公司,都玩不起将来的自动驾驶。" 去年 8 月接受 36 氪采访时,理想智驾负责人郎咸朋设立了一个入局门槛。 马斯克给这场端到端竞赛,划定的门槛比理想还要高 10 倍。去年 4 月份访华时,马斯克发文称," 特斯拉今年将斥资约 100 亿美元用于 AI 的训练和推理,后者主要用于汽车。任何公司,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支出水平,并且不能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就无法参与竞争。" 作为对比,2020 年至 2023 年,理想研发费用分别为 11 亿元、32.86 亿元、67.80 亿元、105.9 亿元。2024 年前三季度,理想汽车研发费用累计 86.6 亿元。按年均百亿研发投入来看,这也就堪堪满足智能驾驶的资金需求。 且面对这场赢家通吃的前景,智能化研发投入还将是一场持久之战。因为一旦成功之后,其复制扩张的边际成本将变得无限低。" 大家只能玩了命比研发、比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消费电子行业,如手机等,都是赢家通吃。" 雷军在谈到智能驾驶竞争时分析道。 C 明知汽车和 AI 双线作战之下,会加重理想的资金包袱,李想仍愿毅然决然投身其中,则是看到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无限好处。 自研基础大模型,被李想视为电动车行业在智能化下半场胜出的关键分水岭。届时,没有基础大模型做支撑的电动车企,很可能会在智能驾驶方面失去竞争性。 李想甚至认为基座模型未来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 + 编程语言,而基座模型所构建出的人工智能超级产品,则将会是新一代入口—— " 它会在所有设备之上,在所有服务之上。" 李想畅想道。 如此一来,李想不仅有望帮助重塑理想汽车的产品竞争力,而且还为受困于商业化难题的大模型,找到了现成的商业落地场景——汽车,从而实现乔布斯所谓软硬一体的协同发展策略。 凭借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进步,汽车厂商能够进一步吸引用户下单,反过来,更多用户购买行为的发生,又能够帮助汽车厂商有足够的资金投资技术,最终实现一个良性的滚雪球效应。 但滚雪球效应出现的前提,则离不开规模效应的支撑,以及 AI 技术先进性的打底。 2023 年的理想汽车战略会上,内部讨论出的目标之一是,到 2028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 90%,如果行业只会留下四五家企业(比亚迪、特斯拉、华为都在其中),理想要想留在牌桌上,至少 2028 年要卖出超 300 万辆车。 过去的 2024 年,理想汽车全年共交付 50 万辆新车,这就意味着未来 4 年内,理想年销量至少要翻六倍。 在思考如何扩大规模效应之外,更加艰巨的挑战,则是如何实现李想口中 " 三年将基础大模型带至国内行业前三 " 的目标。 在理想赶超的前方,不仅横亘着阿里、字节、腾讯、百度等一众科技大厂,还有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等明星创企,如今还要加上一个 DeepSeek。 无论从人才还是资金上,都比理想更有实力的腾讯,也不得不借助接入 DeepSeek 的契机,才让旗下 AI 助手腾讯元宝,目前登上了国内 App Store 免费应用下载榜的第一。 据 AI 产品榜数据,2 月份,豆包以 8198 万 MAU(月活跃用户)位居国内 AI 助手工具第一,DeepSeek 第二(6181 万),Kimi 第三(2622 万),腾讯元宝第五(1312 万),理想同学 APP 月活暂未到达百万级别。 尤为不容忽视的是,DeepSeek 激励李想之余,其免费开源的策略,又给李想敲响了一记警钟。 开源的 DeepSeek,几乎凭一己之力抹平了各家公司在模型层的能力差异。回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厂商,即便没有自研操作系统加持,在开源的安卓帮助下,依然能够跻身全球 TOP5 之列。 但坚持自研基础模型底座的理想,会不会成为 AI 时代的 " 下一个苹果 ",还没人敢打这个包票。 参考资料: 《理想开年变阵:总裁马东辉任智能汽车战略 " 一号位 ",李想精力向 AI 转移》一见 Auto 《独家与李想的 3 小时对谈》张小珺 《2025,车企拼 " 造人 "》定焦 one 《新造车穿越生死线》腾讯潜望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