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新中国经济制度的探索之地:新中国的第一家国营公司,“公私合营”率先启动,市场经济打开新局面,第一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界面新闻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特邀当代上海研究所原所长马学新担纲顾问,复盘上海70年“创业史”,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100个重要瞬间。从奔流不息的浪潮中回望那些曾奠定中国当代经济结构、制度的关键节点,既是致敬,也是思考。 一、百废待兴(1949-1963) 二、艰苦探索(1964-1977) 三、改革春风吹满地(1978-1992) 从文革的动乱中复苏,上海经济迸发出全新活力。借助改革开放的春潮,上海在社会经济形态方面锐意创新,形成了一批影响至今的宝贵经验。 1977年初,上海工业面临严重的缺铁困境,缺铁量达300万吨。1978年3月11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宝山县新建钢铁厂。由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民经济仍有困难,宝钢的新建受到了社会各方的质疑。 1979年5月至6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对宝钢进行了近一个半月的专题调查和多次讨论,认为建立宝钢“基本上是可行的”,并要求“以宝钢建设为例,总结经验,搞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搞补偿贸易的典型。” 1985年11月26日,宝钢一期工程正式投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这对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9、瑞金医院成功施行国内首例心脏移植手术1978年4月21日,上海瑞金医院胸外科医生张世泽、方立德站上了手术台,一枚3.5小时前由周思伯医生取下的珍贵心脏供体,被送到他们手上。手术持续6小时15分钟,其中体外循环2小时22分钟,整个供心血管缝合仅用时69分28秒,术后呼吸机支持26小时。 瑞金医院胸外科在外科团队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中国第一例人类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这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例心脏移植术。 如今,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源于40多年前上海医务工作者在器官移植探索领域的大胆尝试。 30、首次出口的中国万吨远洋货轮绍兴号交付1978年9月23日,上海船厂建造的绍兴号万吨远洋货轮交付中波轮船公司。绍兴号是为中国首次出口的万吨远洋货轮,为国家创汇1151万美元。是月,上海口岸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开通。次月23日,上海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调查船向阳红09号轮。 31、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在上海播出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雷达表”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由于时间和操作的原因,广告由英文解说配以中文字幕。当时中国懂英文的人较少,但3天内到黄浦区商场询问“雷达表”的消费者超700人次。 据瑞士雷达表中国区副总裁郑世爵回忆:“那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雷达表争做市场第一人,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用较少的资源和时间建立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是年,上海市开始吸收国外投资,进行中小型补偿贸易、引进技术和设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举办合资或合作企业。到1983年,上海建成生产性项目,如中国迅达公司、福克斯波罗公司等。 32、“柳林海”号货轮从上海首航美国西雅图1979年3月25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柳林海”轮由上海启航前往美国,恢复中断30年的中美海上航线。 “柳林海”号货轮于1971年在挪威建造,后由中国购得,因作为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后首航美国的中国远洋船而闻名。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同年2月,中远总公司与莱克斯公司签订协议,由中远总公司和莱克斯公司各派一艘船舶驶往对方国家。1979年3月25日,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中远货轮“柳林海”号从上海港出发,横跨太平洋,于4月18日抵达美国西雅图港。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这次首航,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码头悬挂了“热烈欢迎中国柳林海轮首航美国抵西雅图”“中美人民友谊万岁"“热烈欢迎我们中国朋友”等中英文横幅。 1980年3月24日,中国所购美国波音747飞机首航于京沪航线。 同年4月28日,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开馆。 33、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恢复建制1979年5月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恢复建制,并于1980年1月正式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同年11月19日至27日,全国保险会议在北京举行。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1980年开始逐步恢复停办了二十年的国内保险业务,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4、上海首家私营饭店开业1980年,我国思想的解放和经济政策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在上海,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公有制势不两立的个体工商户开始恢复。当年,出身饭店世家且仅26岁的陈贵根向静安区工商局申请作为个体户开店经营酒菜业,并获批上海市个体饮食业001号营业执照。 陈贵根共向亲戚朋友借了3000元钱,置办了餐馆用具。上海第一家个体餐馆“味美馆”开业的报道在《文汇报》上一经刊出,仅20多平方米的小餐馆顿时宾客盈门。其首月的营业额达3000元,在当时可谓“获利相当可观”。 中央领导专门作出批示:“各方面要支持味美馆的发展”。“味美馆”是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的代表之一。私有经济体在当时为方便群众生活、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35、永久自行车进入美国市场1980年9月12日,上海永久牌和凤凰牌自行车首次整批出口欧美。次年3月20日,6万辆永久、凤凰牌自行车首销美国。 中国曾经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凤凰、永久等品牌也曾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国产自行车打入美国市场,则拉开了“中国制造”开始全球扩张的序幕,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 36、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在上海诞生1980年11月19日,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上海市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诞生,队中的12名女性及7名男性则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时装模特。据上海市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的创办人兼首任队长徐文渊回忆,模特是从服装公司下属78个企业近3万名职工中挑选出来的。其目的是让漂亮的姑娘小伙穿上准备批量投产的服装亮相,增加内销或出口的订货量。这一职业当时月收入为45元,参加一场演出的补贴为1.5元。 1981年2月9日晚7点30分,新中国首场时装表演在上海友谊电影院拉开序幕。1983年4月,上海市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在全国五省市服装鞋帽展销会上登台,演出一票难求。表演队的演出服在旁边柜台销售,被市民们争相抢购。 中国模特身上所呈现的缤纷色彩,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影响了中国时尚行业的发展,继而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复苏与进步。 37、“韩琨案”引发社会讨论1982年9月9日,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科技人员韩琨利用业余时间为乡镇企业服务,收受酬金,被研究所以受贿罪控告。11月25日,长宁区检察院以受贿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裁决罪名“不能成立”,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 同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将韩琨的遭遇“搬”上了该报头版头条,掀起了对“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该不该拿酬金”的全国性大讨论。因这场讨论,千千万万个“韩琨”卸去了沉重的枷锁,知识分子八小时以外从事第二职业被认定合法。 38、上海推出“鸳鸯楼”上海普陀区在全市首建“鸳鸯楼”,专供无婚房新婚人员住用,每套房间建筑面积不到24平方米。 上世纪80年代初,住房形势严峻的上海,迎来了知青返沪的高峰。据统计,当时上海人均住房面积仅为4.3平方米。为了解决“住房难、结婚难”的问题,1982年,上海建成了全国第一栋“鸳鸯楼”。所谓“鸳鸯楼”就是蜗居年代大龄青年的结婚过渡用房。它让外滩情人墙边看黄浦江潮涨潮落的情侣们看到了有房结婚的希望。 “鸳鸯楼”是一代知青孵化爱情的梦乡,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住房供应紧缺的缩影。 39、中国大陆首家中美合资西药制剂企业在沪成立1982年10月15日,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为中国大陆首家中美合资西药制剂企业。1985年10月18日工厂竣工投产。 1978年,我国制药工业生产总值不足80亿元,人均输液产量仅为10人/瓶,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仅为72亿元。中国制药工业刚刚起步,行业缺乏相应的法规和监管部门,对于中国制药行业的“开放”而言,“引进来”比“走出去”更为急迫。 1980年7月,当时的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正式批准在上海建立与施贵宝合资的制药企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后,创造了国内制药工业的多个第一:包括第一个中美合资的制药企业;第一个建立专业医药销售队伍的制药企业;第一个通过美国FDA认证,将西药制剂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首家合资企业。 它还建立了中国第一支非处方药物推广队伍。随后,无锡华瑞、西安杨森、苏州胶囊也先后成立,中国制药工业正式亮相市场。 40、上海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模式,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1982年12月14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布取消1981年提出的市郊不搞包产到户等限制,决定在市郊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8年底,全市农业生产责任制形成两种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全市生产队约94%;以生产队或作出组为单位实行统一经营,占全市生产队约6%。 1983年1月1日,上海全市集体饮食业全面实行营业定额包干经营责任制。 1983年,上海市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改革商业体制的若干规定》,上海商业体制先行全面改革。 41、“长三角”概念诞生1982年12月22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上海经济区和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通知》。通知提出上海经济区的范围,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地区和嘉兴、湖州、宁波等城市。 这是中国官方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及“长三角”。 42、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20日,首批上海-桑塔纳轿车出厂。 当时,7位上海汽车厂工人在车间里安装10多米手推导轨组装桑塔纳。由于经验缺乏,原本两天就能装配好的车子却用了一个星期。合资两年后,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为2.7%。1987年,上海举全市之力建立以整车为龙头、以零部件企业利益为纽带的共同体,国产化难题才逐渐突破。 1996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伴随着零部件产业的崛起,中国汽车产业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桑塔纳的出现,打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速发展的全新格局,是我国轿车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奠基石。 43、全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动工1983年6月1日,全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动工,上海为该核电站承担50%的设备研制。秦山核电站定点于浙江海盐县东南的秦山山麓,故取名为“秦山核电站”。它东临地质构造稳定的杭州湾,自海水中取水冷却。 1991年12月15日,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它的建成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进入核电时代,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 44、上海棉布免票敞开供应1983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决定,上海即日起棉布免票敞开供应。次年停发布票。 棉布凭票供应时代落幕,表明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也突出反映了棉纺织业供过于求的困境。 在工业繁荣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杨树浦路上曾上演下班时分30万纺织工人在街上穿行的盛景。在那个时期,杨浦区工业总产值占到上海工业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但随着国家开始以市场调节为导向,上海曾经的棉纺织中心——杨树浦路上的棉纺织厂面临转型。 45、上海虹桥机场候机楼再度扩建1984年3月,上海虹桥机场候机楼再度扩建。同年9月30日,扩建工程完工。扩建后的候机楼,使用面积扩大一倍。1988年12月,上海虹桥机场候机楼第三次扩建,于1991年12月26日完工。2010年3月,虹桥T2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机场高峰时旅客接待能力由平均每小时1000人次提高到4000人次。 虹桥机场候机楼的竣工,进一步奠定了其国内门户口岸的地位。 46、南京东路所有商店开办夜市南京东路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美誉。每当入夜,南京东路上灯火辉煌。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南京东路上的大部分商店都关门很早。不少消费者反映,下了班没有地方买东西。1984年5月,南京东路商店全部恢复了夜市,一时“晚十点打烊”成了南京东路商业服务消费者的标志。 在全面开办夜市后,1999年9月20日,南京路步行街正式建成开街。开街20年来,南京路步行街成为展现上海魅力、引领消费文化、繁荣城市商业的重要舞台。 47、房地产广告开始登陆上海报纸1984年6月1日,《上海市出售商品住宅管理试行办法》实行。随后,上海的报纸上出现了房地产广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土地收归国有,此后一律以行政划拨方式无偿向用地单位提供土地;1962年,最后一批小土地私有者的出租权被取消,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彻底消失。1987年,深圳等地开始尝试国有土地有偿、有期限地出租,由此建立起极富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1987年,全国掀起第一轮房地产开发热。到1990年代初,房地产市场已经在全国铺开。 上海也在此时借助浦东开发,大规模推进房地产开发,同时展开城市基本设施的建设。大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形成投资热潮。随着上述城市基础设施和商用高楼的建造,民用住宅开发也迅速展开。到90年代末,民用住宅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上海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最大部分。 48、全国首个股票发售1984年11月14日,经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由上海飞乐电声总厂、飞乐电声总厂三分厂、上海电子元件工业公司、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公司静安分部发起设立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及职工发行股票。该股票总股本1万股,每股面值50元,共筹集50万元股金,其中35%由法人认购,65%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 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上海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而且飞乐音响公司这次发行的股票,没有期限限制,不能退股,可以流通转让,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人们习惯地昵称其为“小飞乐”。 “小飞乐”承担起了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的突破重任。 1985年1月14日,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发行股票500万元,为上海解放后区县工业企业首次向社会发行股票。 49、上海放松私人购买汽车限制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轿车价格是国际市场的三四倍,令大多数工薪族望而却步。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易货贸易,一批东欧生产的微型轿车流入中国,私家车以灰色的面目在中国崭露头角。 1985年1月26日,上海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私人购买小汽车的暂行办法。1994年,国务院发布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对突破私家车禁区具有重大意义。 1995年以后,合资生产的桑塔纳、捷达、富康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以及易货贸易进口的小型车,其私人购买量在北京以及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车价在13万元到15万元之间。 50、全国第一家自主经营客货运输的地方民用航空公司诞生1985年12月30日,上海航空公司成立。1986年1月11日飞机试航,12月31日开航。 上海航空公司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首批以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创立的航空公司之一,亦是首批完全独立于当时国营民航系统的航空运输服务营办商。上海航空公司基地位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2002年10月11日,上海航空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上海航空公司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中国大陆地区与中国台湾地区“三通”。上海航空公司中文标识和SHANGHAI AIRLINES英文标识系汪道涵书写。 上海航空是全国第一家自主经营客货运输的地方民用航空公司。 51、国内第一家股票交易市场成立1985年12月31日,国内第一家股票交易市场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成立。交易所位于上海南京西路1806号,柜台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柜台旁的黑板上仅写着两只股票的交易价格。 同年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颁布《证券柜台交易规定》,为解放后全国第一个交易条例。1月17日,上海市民拥有的各种股票等证券,可在指定地点直接进行柜台交易。5月2日,有关部门称,区域性的金融市场雏形已在上海形成。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6月4日,上海全市性资金市场开业,由70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联合组成。 52、上海地铁一号线开工1986年7月4日,上海第一座地铁车站在上海铁路新客站动工。上海正式进入地铁时代。1992年4月10日,上海地铁一号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站)通车并试运营。 短短三十年间,上海地铁用全网运营总里程672公里的数据,高居世界城市地铁长度排行榜的榜首,日均运送乘客超过1千万人次。 53、上海房地产市场开业1986年11月2日,上海房地产市场开业,是日预售10套商品房。 1987年1月5日,上海首次办理高级商品住宅购房贷款,预售上海爱建公司和香港艳阳投资公司合资经营的爱建大厦4号楼。9日,上海房产开始挂牌卖房,此前售出商品房50万平方米。28日,上海首次举行房产交易会。8月,全国第一家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上海兴业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2年10月23日,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房地产股份制企业——上海房产开发经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54、蓝印户口的诞生与终止1993年12月,上海颁发《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境外人士投资20万美元或购买100平方米以上的外销商品住宅、境内人员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可以申请到1个蓝印户口指标。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公安机关加盖的蓝色印章,而被称为蓝印户口。上海市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实施蓝印户口政策的大城市。 90年代上海市的房地产业基本是由投资推动的,1992年、1993年投资增长速度非快,但购买力跟不上,出现了百分之二三十的空置率。同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的户口普遍具有较高的价值含量,对外来人口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2002年4月,上海市公安局停止办理“蓝印户口”。 55、上海第一块有偿转让使用权的地块签字1988年7月8日,上海第一块有偿转让使用权的地块通过国际招标,为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以人民币10416万元的出让金获得,土地使用期为50年。同年9月1日,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以28055054美元付诸受让金获得《上海市国有土地使用证》,为1949年后第一个在中国内地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外国公司。 这是中国首次采用国际公开招标的方式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也是上海乃至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国城市国有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由市场机制取代行政划拨,变“三无”(无偿、无限期、无流通)为“三有”(有偿、有限期、有流通)。 中国城市国有土地资源资本化和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帷幕,由此拉开。 56、浦东大开发开始1986年10月,美籍华人林同炎向上海市政府递交《实现现代化的大上海“全面开发可能性”研究》报告。次年,经修改充实后,上海市正式提出《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大上海》报告。1987年4月,上海市政府设立开发浦东中美联合研究小组,林同炎被聘为高级顾问。 1990年5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呈报《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对开发开放浦东的方针、政策、措施提出具体意见。同年6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 同年9月7日,国务院批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10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财政部、国家海关总署和上海市政府等发布有关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9个法规文件。11日,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成立。 浦东大开发,正式拉开序幕。 57、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上海证交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开业的首家证券交易所,于同年12月19日开业。 1989年东欧剧变之后,中国改革进退之争更显白热化。在此背景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备受质疑。1991年春,邓小平来到上海,他指出“证券、股票,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试。”这番讲话保住了交易所,但上交所的快速发展是在“小平南巡”之后。1992年10月26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成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亲自担任主任,下设中国证监会为执行机构,直至1998年“两会合一”。 一系列的变革之后,股市也从地方试点转向全国统一。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实施,由此确立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法律地位。 58、陆家嘴金融商圈建设开始 1990年12月22日,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第一幢高层建筑上海地区水运通信大厦动工。陆家嘴商圈建设正式开始。 59、《解放日报》发表“皇甫平”评论文章1991年1月28日至2月20日,邓小平在沪视察时提出“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同年2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皇甫平”根据邓小平讲话精神撰写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至4月22日共发表4篇有关文章。文章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在全国引起关于姓“社”姓“资”的热烈讨论。 60、全国首次发售股票认购证1992年1月19日至2月1日,上海在全国首次发售股票认购证。3月2日,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揭晓,全市中签21.4万张。 同年5月21日,股票涨停板限制取消,上证指数(即沪市综合指数)当日涨105%,三天暴涨570%。同年8月10日,深圳发售认购抽签表,百万人蜂拥抢购引发“8·10”事件。之后第三天沪指猛跌22.2%,相比两个半月前的高位下跌45%…… 当年10月12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 61、浦东新区诞生1990年4月30日,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宣布成立上海市浦东开发领导小组。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 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上海市设立浦东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1993年1月1日,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在浦东大道正式挂牌成立。 在中共十四大上,中共中央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重大决策。 四、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建成(1993-2007) 五、全面建设“五个中心”(2008-2019)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