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闫文慧)4月15日,“不差钱”的中国平安集团从汽车之家母公司澳洲电讯的手里买走了47.7%的股权,成为直接掌握话语权最大股东。在该消息发布不到24小时之内,汽车之家管理层突然提出:要组团对汽车之家进行私有化。两者之间有何蹊跷? 简单来看,这只是一条上市公司再平常不过的新闻。之所以会被媒体持续关注,那是因为这里面有着蹊跷的一幕。在中国平安成为汽车之家大股东之后,管理层突然宣布私有化。此次买方团由汽车之家CEO秦致及管理层牵头,博裕、红杉、高瓴资本参与,准备以31.50美元每股的价格进行私有化。而这一买方团里并没有新晋大股东中国平安的身影。 这就意味着,如果平安集团不同意,那么汽车之家管理层的私有化就可能会泡汤。关键是只比中国平安每股收购价高出1.95美元,这样的价格对于这位“不差钱”的大股东来说,似乎不会具有太大的吸引力? 不过,对于汽车之家管理层的应激反应,包括已经离开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发微博称:走了一只树袋熊,来了一只大黑熊。倒是让市场开始疑虑,这两方之间是不是没谈妥啊,怎么突然间要进行私有化,早干嘛去了? 对于这样一个疑虑,市场也给出了很多的分析。记者比较赞同的观点是,汽车之间管理层担心中国平安进驻之后,公司管理层控制权会发生重大改变。 而这又让我们联想起了中国平安与上海家化之间的收购案例。 话说上海家化当年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平安信托在2011年11月7日,以51.09亿元的高价,成上海家化的第一大股东。按理说,一家公司想要发展寻求到大资金的输血该是好事,但没成想到,接下来一连串发生的事儿让大家始料未及。 在成功引入平安信托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与平安信托的矛盾公开化;2013年9月,葛文耀申请退休并被批准,公司股票则以“一”字跌停的方式与原董事长告别。2014年6月,上海家化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原总经理王茁的职务,这次股东大会王茁的正式出局,意味着家化将从“葛氏模式”切换到“平安模式”。 问题是,切换到“平安模式”的上海家化,并没有延续发展大势,当初打造民族奢侈品牌的战略想法不但被搁置,很多品牌也被雪藏没了下文。 所以,当中国平安入股汽车之家后,很多人就开始担忧,管理层能否延续话语权是个大大的问好?那么,对于汽车之家管理层突然组团要私有化的事儿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对于汽车之家CEO秦致来说,想要从中国平安手中拿回主动权,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且不说,要撬动这位一号大股东需要多少亿美元的本钱。自己手中微弱的股权也让秦致变得有些被动! 根据汽车之家递交的SEC文件显示,截止到2016年2月29日,汽车之家CEO秦致持股为2.9%,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持股为2.6%。而且这两位的股权比去年还缩水了不少。 通常来讲,公司发展需要资本,创始人及管理层团队一般会选择稀释股权进行融资扩张。这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资本扩张之路,有可能最终的结果就变成为他人做嫁衣,自己被挤出了局。而自己亲手打造的孩子,就这样认了别人做娘。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这倒让人想起了马云,虽然马云缔造的电商帝国的确让他更具有话语权,但是他本身对于合伙人制度的坚持,也是在维护自己在公司中的影响力不被资本所左右。这些方面,对于未来创业公司引入资本后如何保证主动权,或许更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 |